缺乏常识的人不足以定义规则:三评“差评”洗稿系列事件

被“古典媒体”口诛笔伐三天之后,“差评”幡然醒悟了?

很遗憾,事实可能不是这样的。

在“差评”新的声明《TO BE BETTER》里,差评貌似向它们曾经洗稿的对象——包括霍炬,也包括PingWest品玩道歉了。但是,这个道歉是打了很大折扣的,是很言不由衷的。准确地说,是虚伪的。

为什么说它是虚伪的?因为它在声明里仍然觉得自己“委屈”,因为它仍然说那么多批评是因为“恶意醋意,以及无脑的跟风”;更重要的是,它仍不承认自己“洗稿”了别人的文章,而是给“洗稿”重新发明了一个名称:线上采编。

这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发明”。

差评定义“线上采编”,给自己编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说法:有些“新闻发生地”其实是在线上的,即通过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产生和爆发的新闻事件。对于这样的事新闻事件和素材,都可以在网上检索到,人人皆可取之,因此谁基于这些素材写了文章,都不算原创,而是“新闻综述稿”。在这个前提下,差评“道歉”了。

我们解读一下它是怎么道歉的:

——霍炬老师,你根据网上的公开资料写了Telegram创始人的故事,我们也写了,我们这是“纯线上采编,无独立观点”,没有引述来源,所以我们改,下次用“学术论文的形式”标注引用了哪些资料。但你看霍炬老师,我们不是原创,你也不是原创啊,但我们还是要向你道歉,因为毕竟我们跟你的很多“词段”是相同的嘛。

——to PingWest品玩,你们写了亚马逊华裔员工跳楼的事,据说是有独家的料,我们因为“纯线上采编”,用了一些东西,但是我们没加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啊。好吧,尽管我们没加原创,但是我们没按“学术论文的标准”标注来源,我们也道个歉吧。关于马斯克的文章,我们也是“纯线上采编,无独立观点”,我们不该标原创,我们道歉,但你们这个消息不也是网上看来的嘛?你们难道就是原创嘛?

 

差评的声明里还别有用心地写了一小段话:“也就是说,微信的原创标,并不是严格意思上媒体圈对原创的定义,微信的原创标,更多的是为了避免作者直接的复制粘贴式的抄袭”。

言下之意,我们不是原创,你们也不是原创。我们用“洗稿”代替了抄袭,你们不也用互联网上的资料“整理”代替了抄袭么?

据说这是差评团队与一些“媒体大佬”讨论的结果,可见,差评背后有“高人”啊。但很遗憾,这些措辞和态度,是比前两天“你们还抄我了呢”稍微高级一点的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但仍然不够高级,仍然充满了逻辑上的漏洞和诡辩。

首先,是“线上采编”这个定义。“大家都是线上采编,谁也别说谁抄了谁,反正我们都抄了别人”是这个定义的出发点。这种诡辩,根本上否定了基于同一“母题”再创作的原创价值。

这个世界上90%以上的新闻都是“二手新闻”,也就是差评所谓的“线上采编”,但二手新闻也有二手新闻的伦理——第一,它绝对不是差评标榜的“用学术论文的标准标明来源”,而是在文章或报道里,直接提及新闻的最早报道信息源或一条网络内容的初始源头,并加上网络链接。

第二,对非新闻性内容,只要不是“复制粘贴”或拆解拼凑挪移他人作品的“洗稿”,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讲述和呈现一个事,是无可厚非,甚至是被鼓励的原创行为。否则《大宋三国志平话》里的大多数故事《三国演义》里都有,放到今天,我们该不该给罗贯中加个原创标签?

“差评”把“用自己的方式讲一个故事”和“把别人的文章搬过来掐头去尾换个段落顺序和表述词汇讲个故事”混为一谈,模糊他人的原创价值,试图把原创内容作者拉到自己的洗稿水平线上,这并不容易做到。

对“线上采编”这个发明,传播学者詹膑分别“线上采访”了PingWest品玩创始人骆轶航、科技评论人霍炬和传播学教师魏武挥,可供大家采访(经授权发布)。

其次,差评试图“反败为胜”,借着这次“洗稿”的危机重新定义一套“新媒体内容发布标准”,以“赢得用户的尊重”:“纯线上采编”不标原创,按学术论文形式标注资料来源;“纯线下采编”标原创;“卧底类文章”视全部一手资料与否决定是否标原创,用学术论文形式标注来源;外网编译不标原创,甚至可以支付版权费;热点分析类文章视观点独立与否决定是否标原创;引用类段落按学术论文标来源。

这套标准很拧巴,也缺乏现实操作性。事实上越是故意为了制定规则而制定的规则,越拧巴,因为缺乏常识。差评这套“新标准”就是典型缺乏常识的体现。

比如“卧底类文章”的提法。什么叫“卧底类文章”?是调查报道么?还是暗访?暗访和调查怎么可能不是原创的?为什么还要用别人的图?用了别人的图怎么按“学术论文”形式标注来源?你们差评是不是对学术论文有什么误解?

比如“热点分析类文章”,怎么判断“观点是否独立”?任何“独立思考”的人也都会参考和再思考别人的观点,并把它们用文字呈现出来。这是不是就不算“独立思考”了?这会不会逼着作者强行制造观点?“差评”那么喜欢提学术论文,任何学术论文几乎都必须得引用其它同行、前辈和档案中的文献资料,也会综合参考这些的观点,甚至有一类论文是“研究整理”,专门用来罗列、收集和评述前代文献中的观点和方法论,而并不强调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论文,还不能算“原创”了?

我们过去以为差评只是对媒体道德操守有误解,到后来发现差评对“理科生”也有误解,到现在,差评对“学术论文”也有误解了。

其实差评不是误解,只是无视常识,不愿意接受和承认常识。因为常识的背后是规则,是大家的共识和默认都必须要做的事。差评不愿意做,尽管在压力下被迫“道歉”了,但还是不承认自己“洗稿”了。而是试图用自定义“线上采编”的概念混淆是非,试图用创造一套新的逻辑不通的“规则”给自己找补颜面,否定其他人的批评和指责。那么我们想正告差评的就是:无视常识的人,根本不足以,也没有资格定义新的规则。

今天刚知道,差评无视的规则不仅仅在内容创造领域,也在它一直引以为豪的“卖货”,也就是电商领域。资深媒体人和音乐人杨樾去年代理小龙坎火锅电商渠道的时候遭遇过“差评君”,他发了条朋友圈,但是删了,不过他同意PingWest品玩大致还原一下这件事的原委:

一年前,杨樾代理小龙坎方便火锅的电商,在“有赞” 电商分销平台上线。差评旗下的“差评黑市”也想卖,于是联系了杨。杨提供给了差评团队推广的文章,开了白名单。但居然在自己的后台没看到任何来自差评黑市的订单。杨打开差评的推广文章,点开了购买链接,发现差评用了有赞链接上的推广原创文章,却居然没有在有赞平台上分销小龙坎的产品,而是自己盗取了有赞产品页上的所有图片,自己上架了小龙坎火锅。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不满意零售价锁定,想赚粉丝更多的钱,所以加价卖。而整个过程,差评从来没人说过要自己上架和加价。就这样,差评还要求通过杨樾先生供货。“至少有30多个自媒体商盟的创始商户在现场目睹了这个过程,所有人都被惊得哑口无言”。

 

不知道无视规则并热衷重新定义规则的“差评君”,接下来该怎么定义这种卖货方式呢?“纯超渠道卖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