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代码”代表啥?“致癌”为何年年传?

朋友圈里时不时有文章说“酱油致癌”,还教大家通过“代码”来选择酱油。

图片来自pixabay

图片来自pixabay

所谓的“代码”其实是生产标准。国内生产的酱油需要执行中国的标准。大家买到的国产酱油可能有两种标准:GB18186是指“酿造酱油”,而SB10336表示“配制酱油”。酿造酱油是全部由粮食发酵得到,而配制酱油则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大于50%),加入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以及其他食品添加剂配制而成的。也有一些厂家没有标注所采用的生产标准,而是标注了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号。生产许可证是监管部门批准授予的,申办材料中会包含生产标准。还有一些酱油是境外生产进口的,并不执行国内标准,也就可能没有“代码”。

网上还传说有编码为SB10338的“勾兑酱油”。其实SB10338是“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商品名称并不能叫做“酱油”,所以大家不会看到编码为SB10338的酱油。

所谓的“酱油致癌”来源于两种因素。

一是3-氯丙二醇。配制酱油会用到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在水解过程中,3-氯丙二醇是副产物。它在大剂量在动物实验中增加了致癌风险,就被演绎成“酱油致癌”。它是反应的副产物,可以通过工艺改进来控制含量。目前,规范生产的酸水解植物蛋白中含量已经很低,不足为虑了。

二是焦糖色素中的4-甲基咪唑。有一些酱油会加入焦糖色素来增色。生产焦糖色素有不同的工艺,亚硫酸铵工艺生产焦糖色素时会产生一定量的4-甲基咪唑。2007年发表过一项动物实验,高剂量的4-甲基咪唑增加了特定种类老鼠的致癌风险。美国加州环境健康危害评估办公室(OEHHA)的推测结果是“平均每天吃16微克4-甲基咪唑,一个人一生的癌症发生风险会增加十万分之一”。有一些酱油中的含量能够达到这个量级,所以许多媒体据此宣称“酱油致癌”。不过,这一规定没有得到其他权威机构的认同,比如美国FDA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都不认可这一结论。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美国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中国食药监总局,也都认可焦糖色素的安全性。

本文来自云无心的微信个人公众号,系悟空问答签约稿件,媒体转载需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