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引争议的就学与招生办法,背后是关于教育资源的焦虑

5 月 7 日,华商网报道了《西安市 2018 年新落户人口适龄子女就学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实施办法规定,西安市新落户人口适龄子女与本市常住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中考方面,2018 年 3 月 23 日后落户人口,须在原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录取,在原录取学校入学并建立学籍后,可按照《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申请转入西安市同层次普通高中学校就读。高考方面,2017 年 11 月 21 日以后落户的,须回原户籍所在地参加 2018 年高考。

“回原籍考试、录取”,这一政策引来了地方保护主义的联想。仅仅一天后,西安市教育局就作出详细解释,强调新落户人口子女仍可转学到西安上高中。西安市还公布了各区教育局的电话,接受新落户人口关于子女入学事宜的咨询。

事实上,实施办法中划定的时间节点也是西安市中考、陕西省高考的报名截止时间。在此之后落户的人员自然无法在西安市参加中高考。实施办法仅仅是对 2018 年西安市就学与招生办法的临时性规定。

目前,西安尚未就新落户人员子女的中高考事项出台中长期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 2018 年陕西户籍考生在陕参加高考报名条件,截至高考当年 8 月 31 日,本人常住户籍在陕且满 3 年,本人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陕连续学籍满 3 年,可申请在户籍所在县(区)报名参加高考,否则须回原户籍所在地申请参加高考。

如果继续执行这一条件,一些高中阶段随父母迁入西安的学生将无法在西安参加高考。

这条新闻引发的争议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焦虑:在移民大量涌入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分配正义?

西安雁塔。

西安的移民浪潮始于去年。2017 年 3 月 1 日,西安放宽了部分户籍的准入条件。《中国证券报》将其概括为“三放四降”:“三放”即放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放宽设立单位集体户口条件、放宽对“用人单位”的概念界定;“四降”即降低技能人才落户条件、降低投资纳税落户条件、降低买房落户条件、降低长期在西安市区就业并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人员的社保缴费年限。

今年 2 月,西安进一步降低了落户门槛。“千军万马进长安”的局面形成:西安市公安局数据显示,从 2017 年 3 月 1 日到至 2017 年 12 月底,全市共迁入落户 24.5 万人;今年第一季度,西安自市外迁入户籍 24.49 万人,其中博士 392 人,硕士研究生 6689 人,本专科生 12.5 万人,另有 9851 人以人才引进方式落户。

一般认为,户籍是控制公共资源分配的一种工具。“新西安人”的涌入对楼市和教育造成了显著影响。今年以来,西安部分区域已上涨三成。而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在当地成为敏感问题。

不仅在陕西,西安的教育资源在全国都堪称丰富。2016 年,陕西高考录取比例高达 80%。很多人担心,随迁考生越来越多,势必拉低整体录取率,增加本地考生的负担。2017 年,陕西省高考报名人数为 31.9 万人。目前,尚无统计数据说明户籍新政将为西安新增多少考生。

但可以肯定的是,“教育”正是一些人落户西安的原因。根据华商网报道,一位山东家长落户西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孩子上学”。不仅考题更简单,陕西省的录取分数也更低,更容易考上好大学。

这种“合理算计”带来了对“新高考移民”现象的警惕。华商报记者就这一问题联系了 13 位教育系统及学会的专家学者,“得到的答案基本差不多,事情太敏感,现在教育系统谁出头收拾谁,还要在教育圈子里混,少讲或不讲为妙。”

除了“原住民”担心受到冲击,“新西安人”更担心随迁子女能否正常接受教育。今年 3 月,新落户西安的程先生就曾表示,自己的孩子正上幼儿园,由于在西安落在集体户口上,上小学暂时还有困难。5 月 7 日公布的实施办法实际上回应了他的忧虑。

但在中高考环节,保障基本权利、平衡资源分配面临更复杂的博弈。

西安市户籍新政是全国性的“人才争夺战”的一部分。对二线城市来说,只有更低的姿态、更优惠的政策才能和一线城市拼出竞争力。但“人来了”,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如何让“新西安人”真正融入城市——而不仅仅是融入城市税收,显然不是一纸政策就能解决的。

题图、插图摄影:韩圣与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