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潮爆发前夕:港交所请了4位VC帮忙“把关”

gang

猎云网注:港交所正式成立生物科技小组,在初始的13名小组成员中,包括了4位VC/PE投资人的身影,比如曾任职于红杉中国的杜莹、启明创投合伙人何美坚、礼来亚洲基金风险合伙人苏岭、奥博资本亚洲的联合创始人及资深董事总经理王健。文章来源: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刘全。

对于生物科技创业者而言,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5月4日,港交所宣布正式成立生物科技小组,吸引内地医疗创新公司赴港上市。在初始的13名小组成员中,其中不乏VC/PE投资人的身影,比如曾任职于红杉中国的杜莹、启明创投合伙人何美坚、礼来亚洲基金风险合伙人苏岭、奥博资本亚洲的联合创始人及资深董事总经理王健。

同一天,新三板公司成大生物宣布拟申请在联交所主板上市,有望成为“3+H”第一股。值得一提的是,成大生物作为全球人用狂犬疫苗龙头,正是一家老牌新三板生物科技公司。有投资人直言,“3+H”模式出台背后,港交所要收揽那些在新三板被低估的生物科技企业。

港交所已万事俱备,内地一众生物科技“独角兽”也正摩拳擦掌,一场赴港上市潮悄然诞生。

赴港上市背后:4位VC给港交所“把关”

5月4日,港交所宣布正式成立生物科技小组,以向港交所提供生物科技相关的专业意见,配合正在推进的上市机制改革,希望能够借此吸纳更多不同类型公司在香港上市。

在初始的13名小组成员中,包括了4位VC/PE投资人的身影,比如曾任职于红杉中国的杜莹、启明创投合伙人何美坚、礼来亚洲基金风险合伙人苏岭、奥博资本亚洲的联合创始人及资深董事总经理王健。

港交所表示,咨询小组成员的工作只属咨询性质,只在“有需要时”才会咨询个别成员意见,而且会先确定有关咨询不涉及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具体而言,咨询小组成员提供的服务包括:

1、就招股章程披露内容的某些方面提供市场专业知识和建议,例如:对所述生物科技产品、涉及的风险、审批和测试流程及时间表、竞争环境、商业认可度、目标市场及潜在需求等方面的描述是否准确和完整;

2、为政策建议提供意见;

3、提供相关专业领域的培训/指导。

咨询小组的成员的初始任期为两年,征得双方同意后可以延长。咨询小组每人每年可收取港币8万元作为服务酬金。

成立生物科技小组,是港交所为了吸引内地生物科技企业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

4月24日,港交所正式公布《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文件称,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创新产业企业赴港上市。对于VC/PE而言,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堪称重磅福利。

与此同时,港交所也为生物科技IPO通道设三项标准,分别为:

1、产品受主管当局监管;

2、已通过概念开发流程(已通过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且主管当局不反对开展第二阶段或其后阶段临床试验,产品须进行人体测试);

3、最少一名资深投资者作出相对数额的投资。

综合港交所多方资料,资深投资者可以理解为有专门的医疗保健或生物科技基金;大型制药、医疗保健公司及其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资产总值不少于10亿元港元的投资者、投资基金或金融机构。

“3+H”来了!瞄准新三板上的生物科技企业

除了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港交所还把目光投向了新三板的生物科技企业。

4月底,股转公司与港交所在京签署合作备忘录,鼓励优质公司两地挂牌上市,也就是“3+H”模式。不到两个星期,第一个“吃螃蟹者”就出现了。5月4日,成大生物发布公告,宣布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资料显示,成大生物是一家老牌新三板生物科技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是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人用疫苗的企业,公司产品主要包括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人用乙脑灭活疫苗(Vero细胞)、冻干乙型脑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

从行业地位来看,成大生物近10年来稳居市场份额首位。据了解,公司最主要的产品人用狂犬疫苗 2017 年批签发量为 622.98 万人份,同比增长 56.16%,市场占有率也从2016 年的 31.67%提升到 2017 年的37.94%。此外,公司乙脑减毒苗批签量也相对稳定,批签发量 193.14万剂。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7年成大生物是中国乙脑灭活疫苗独家生产企业。

如无意外,成大生物将成为“3+H”第一股。换言之,第一家赴港上市的新三板公司来自“生物科技行业”。

这并非巧合。根据现行的港交所上市规则,在新三板中,目前最符合、可能也是唯一符合港交所新规则的,就是“没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

此前,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曾明确表示,允许未盈利的企业上市只局限于生物科技领域,不会扩展到该领域以外的公司。这意味着,其他行业新三板企业暂时不能走“3+H”的绿色通道。

李小加的情结:对生物科技企业情有独钟

从允许尚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到推出“3+H”吸引新三板生物科技企业,不难看出港交所对生物科技企业尤其情有独钟。

此前,李小加也曾被问道为何选择生物科技公司作为无营收公司申请上市的对象,当时他是这样回答:

“首先,生物科技公司产品的研发、制造和上市过程都受到国家医药监管当局的严格监管,它们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有清晰明确的监管标准和尺度,这一特点使得生物科技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提供清晰具体的披露,供投资者来判断投资风险。

其次,生物科技行业大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天时(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科技的突破和相互赋能,生物科技将产生巨大的突破)、地利(中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大家会越来越关注健康管理和生命的质量)、人和(监管机构已经认识到了人民的需求,锐意改革药品审批机制,与国际监管机构合作互认,加快创新药的研发审批程序)都具备。”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港交所对生物科技企业的态度,正在深刻地影响着这个行业。

众所周知,生物技术创新是一个高投入领域,同时企业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盈利。以创新药企业为例,从分子筛选到上市,一个创新药项目的孵化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内,大部分的企业没有办法实现营收,企业在A股很难有机会,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始人都会面临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企业会选择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但问题又来了,虽然纳斯达克上市条件中没有规定企业必须要已经实现盈利,但美国资本市场的窗口期很重要,企业要赶在窗口期开放时冲出去上市。另外,尽管纳斯达克市场并不要求企业一定盈利,但其对企业的创新级别和团队设置是要求,部分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也会存在一定困难。

目前国内涌现出了一批批医药创新研发实力派企业,它们正大举投入研发中,可能企业暂时不赚钱,但净资产收益率非常高、增长非常快。一旦允许这类企业来香港上市,允许他们来香港募集资金支持企业发展,这对于国家的新药研发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对于国内VC/PE机构而言,埋头耕耘医疗健康行业多年后,有望在今年夏天开始迎来港股IPO大丰收。

本文来自猎云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3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