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调香师Jean-Claude Ellena | 鼻尖触达气味,脑海闪现诗篇

Jean-Claude Ellena 简体中文版《调香师日记》

前言

在香水领域中,以“东亚”包括“中国”作为灵感并不少见。早在1912年,就有名为“中国之夜(Nuit de Chine)”的香水问世,外盒的纹理图案、瓶身作鼻烟壶造型,标签所用隶书字体,处处带有中国元素。唯独气味,却只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风情——浓重热烈、妖娆神秘。这就像那场“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主题的 Met Ball 上,Sarah Jessica Parker 头上那顶“京剧头饰”一样,光有“中国元素”,却不是我们眼中的美,有形而无神。

幸好我们有 Jean-Claude Ellena。尽管在采访中,他强调自己对中国艺术只是略知一二,但他创作的香水着实打动了许多中国消费者。无论是简素干净的李先生的花园,或是被有些人认为“难以驾驭”的雪白龙胆,或是香水中为数不多以“桂花”作为主调的云南丹桂,都唤起了我们某些熟悉的嗅觉记忆。

而这本《调香师日记》,或许能为你揭开 Ellena创作香水时的所思所想;从书中一窥他对中国水墨与书画的理解,以及东方哲学对他创作香水的影响。

@竹子 和我以AroMAG工作室的名义,作为这本书的特约审校,对书中内容先睹为快之后,有幸对 Ellena 做了一个小采访,以求让更多的香水爱好者了解 Ellena。

AroMAG:我们想了解,您在爱马仕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如何制定爱马仕香水的设计方向,如何构思每一款新的香水?

Ellena: 我们会提前三年制定新香水计划,通常来说,会有一支女士香水,一支男士香水,一支花园系列,以及一支爱马仕闻香系列。

以花园系列作为例子,我会选择一个地点,例如印度、欧洲、中国;然后与香水业务总裁、市场总监以及一位摄影师一同前往。探访此地时,我便开始构思香水的风格。

以李先生的花园(Le Jardin de Monsieur Li)为例,最开始的想法,源于我在北京与艺术8的女士的一次交谈。在调香之前,我前往苏州参观园林,由此,在香水中,我加入了自己对中国艺术以及中国的味道的理解。最后,你会发现,李先生的花园并非描绘某一个具体的园林,因为它是是我脑海中对于园林的幻象。

笔者注:
艺术8:上世纪20年代中法大学的所在地,现改为“艺术8”,成为中法艺术家的驻地,定期举行展览、发布会等文化交流活动。

在另外的采访中,Ellena 提过,香水于他,不在于描绘现实,而在于营造幻象。他站在网师园湖边感受到,湖水倒影里的花园,比真实存在的花园更美丽。“美是镜花水月,是倒影,是对岸之物”。《调香师日记》书中《吉奥诺》一文亦有提及。

AroMAG:提到李先生的花园,我们还想问,这位李先生到底是谁?

Ellena: 没有特指,“李”是中国的大姓,所以“李先生”可以是任何一位中国人。在我的另外一本书< L’Écrivain d’odeurs>中,我提到了这款香水的创作,你可以读一读。

笔者注:一个好消息,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将由中信·湖岸出版社推出。

AroMAG:在书中,爱马仕闻香系列(Hermessence)被您形容为“气味之诗(olfactory poems)”,那么,闻香系列和常规线的香水,有什么不同?

Ellena: 闻香系列的香水更简单,每一支香水都以其中的原料命名。在创香上,它们只呈现一个主题。配方也更简洁。例如云南丹桂,表现的是桂花。桂花的气味和茶香之间,有一个细微的相同点——杏桃的果香气。我使用杏桃把桂花和茶香联系在一起,这款香水就此而来。

AroMAG:云南丹桂是爱马仕闻香系列中,受中国消费者关注度最高的香水。有一位读者这么描述云南丹桂:它闻起来就像秋天傍晚,与家人坐在院子里吃饭,清风拂过桂花树,飘来的阵阵幽香。您可以聊聊这款香水的灵感来源吗?

Ellena: 那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十一月份的时候,我和妻子踏进北京故宫,立刻闻到了一种独特的气味,当时我告诉她:我一定要知道这气味从何而来。后来,就有了云南丹桂。

爱马仕闻香系列 云南丹桂

AroMAG:雪白龙胆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讲风格很特别。有的人觉得闻起来像一种中药——人参;对于喜欢它的人来讲,雪白龙胆唤起了类似于中国水墨画的画面感——只有黑与白两色,画面沉静又深沉,呈现的景象十分空灵。这个画面跟您在创作香水时的想法,有没有相符之处?

Ellena: 你们对这款香水的描述让我很惊叹。对于雪白龙胆,我认为我们的嗅觉体验有所共鸣。我创香的设想,是表达一种“干净的气味”。在旧时的欧洲,“干净的气味”意味着古龙水常用的香柠檬、柠檬、苦橙;到60年代,衣物洗涤剂的留香大都是合成麝香的气味,因此,每当人们闻到麝香,就联想到洗干净的衣服。一方面我想创造一款干净的新式古龙,另一方面,我不想继续沿用古龙水的柑橘调,于是我选择了“龙胆”这个植物来创作香水,有趣的是,它的气味本身带有麝香的特征。

爱马仕 雪白龙胆

笔者注:书中《匠人与艺术家》一文亦有提及。

AroMAG:回到闻香系列上,巴西甜椒(Paprika Brasil)同样让我印象深刻。初调闻起来就像切开的青椒,清新又锐利。可以谈谈这支香水的灵感来源吗?

Ellena: 如果你仔细闻闻巴西甜椒(笔者注:pimento,又称西班牙甘椒),会发现它气味微弱又平乏。但是,当你用舌尖品尝极少量的甜椒粉时,强烈的辛辣立刻带给你火热的感觉。创作这支香水的初衷,在于把这种辣的触感化为嗅觉可以感知的气味。

爱马仕闻香系列 巴西甜椒

AroMAG:大地(Terre d’Hermes)是爱马仕最畅销的香水之一。当您创香的时候,有没有预见它会获得今日巨大的市场成功?

Ellena: 没有人可以预言一款香水的成功——除非你花大量资金在于前期市场调查以及后期市场推广上——但那样只能实现短期的“成功”。当我创作香水的时候,我首先思考如何让自己满意。我当然希望每个人都喜欢我的香水,但如果在创香时首先思考讨好所有人,那么这款香水只会变得庸常。所以,要相信自己。

爱马仕 大地

AroMAG:对于有些消费者来讲,香水的留香很重要。对于您来讲,香水是否不应该被“留香”这种条条框框所限制?网上有些评论,认为雨后当归(Frederic Malle Angeliques Sous La Pluie )的投射力和留香都比较弱……

Ellena: 留香确实是人们衡量香水的一个标准。不过对我来讲,留香并不重要,气味才是最重要的。而且,留香取决于你的皮肤以及嗅觉敏锐程度。对我来讲,雨后当归气味已经很强烈了。

AroMAG:您在香水中力求简单(simplicity),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绿野芳踪(Sisley Eau de Campagne)开始的吗?什么事情成为了您向简单风格转变的契机?

Ellena: 没有特别的契机,也不是从绿野芳踪开始的。只是随着时间,我的想法和风格自然而然发生变化,更接近我的内心所向。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水墨画对我带来很大的启发。不过,绿野芳踪于我依然是一支重要的香水,它是我自己的作品,我独自提出概念并将它完成。这支香水曾经让我更加有自信。

笔者注:书中《世界报》一篇,Ellena 描述过中国书画给他带来的感触。

AroMAG:说起中国水墨画,我从《调香师日记》中读到,早在八十年代初,您就不止一次来到中国,当时的中国与现在想必变化巨大。作家毛姆也曾经游历中国,他认为,作为外来者,即使在异国见证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但自己依然感觉陌生。您是否认为,气味/香水是可以打破这种文化隔阂的?正如您在许多香水中表达中国园林、日本浮世绘等东方艺术。

Ellena: 我确实在香水中表达东方文化,例如我通过云南丹桂向欧洲人介绍中国桂花。不过,这种“表达”,只是从西方的角度对东方文化进行探索、思考、理解与表现,最后进行销售。印度曾经有辉煌的香料文化与历史,并且特点鲜明。但是,这些文化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印度消费者使用的香水品牌与欧美市场无二,我认为这是很可惜的。我对中国的期盼是:使用我们(指西方香水行业)的技术,去表达你们的文化,因为你们的文化源远流长。

爱马仕 李先生的花园

AroMAG:从爱马仕退休之后,您会把精力投入在什么事情上,会继续创作香水吗?

Ellena: 我现在花很多时间在写作上。未来呢,我也还不知道。

AroMAG:据说您不使用香水,这是真的吗?

Ellena: 是的,我不用香水。在过去的40年里,我只在极少数时候会用爱马仕之水(Eau d’Hermes)。

爱马仕 爱马仕之水

笔者注:
爱马仕之水(Eau d’Hermes)是爱马仕的第一支香水,诞生于1951年,来自 Ellena 的“师傅” Edmond Roudnitska 之手。Edmond Roudnitska 曾创作 Diorissimo, Diorella, Eau Sauvage, Femme Rochas等经典香水,人称“香水之父”。
在《调香师日记》的《经典》一文中,亦有提及Ellena 对这支香水有特殊的感情。在《传承》一文中,Ellena 还提到,他觉得 Edmond Roudnitska 家的狗很臭,但并不想说出来。哈哈哈。

AroMAG:同为爱马仕调香师,您与 Edmond Roudnitska 风格差异甚大。

Ellena: 当然,我们对香水的理解、调香的风格都不太一样。爱马仕香水的风格在于让每一位(专属的)调香师具有充分的自由展示自己的天赋与才华,所以我只要遵循自己的风格即可。


随文附上 @Jeremy 写的读后感。

拿到《调香师日记》只用了一个周末的午后读完。

几个小时手不释卷,身为香水爱好倒是其次,更重要的乃是作者艾列纳行文之“趣”:各种奇思妙想如池中游鱼,信手拈来又不失专业人士的深刻洞见与严谨;将调香与日常生活、艺术文学、哲学、社会现象等类比勾连,增添新知的同时亦唤起内省;偶尔看到一篇书写“焦虑”的文字时竟然有种偷窥的快感,尤其是在知晓这位天才调香师也难逃“计穷智短、文思枯竭”的魔咒……正是这些点滴细碎的片段,让一位调香师的工作日常褪去神秘得以铺展在读者面前,而艾列纳本人的面目也在字里行间渐渐清晰:谦逊、温和、睿智又充满孩童般的好奇。

谈及调香师,不能绕过的必然是其香水作品。在艾列纳执掌期间,爱马仕品牌推出的每一款香水几乎都带有他鲜明的个人印记,甚至让一些爱好者将他的香水作品错误粗暴地归类为“极简主义”。然而在他写给一位资深香水博主的邮件中,他说:“我不觉得我众多的嗅觉创作是极简主义风格。香水科普给出了极简主义的定义,但是我却不认同自己也属其中。事实上,我尝试的都是可感知可理解的事物,这些事物与加缪的哲学相呼应,他试图在这个被理智统治的世界中重建感知。”的确,不论是舍繁就简的配方、抽象的气味符号还是直截坦率的创作意图,这位调香师都是尝试表达生动实在的事物,以及这些事物给他带来的情感悸动,并希望更多人能够感同深受或觅得新意,这与“极简艺术在其本身存在之外不再涉及其他存在”的超脱全然不同。

在阅读此书前,关于艾列纳作品的特征和描述我虽早已烂熟于心,却总觉“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且很长时间内,初遇(Van Cleef & Arpels First)这样古典的香水类型更对我的胃口。我无意迎合别人改变自己的喜爱,但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也会不禁重新思考自己对某一款香水的评价。以鸢尾浮世绘(Hermessence Iris Ukiyoé)为例,此前我不喜欢这支鸢尾没有惯常的粉质、土腥特征。然而在《和弦》一篇里,艾列纳说“重复已知谐调的机率很大,这对商业调香师来说是一大诱惑”,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何“在花香上面下功夫,顺其自然,令香气介于玫瑰调、橙花调和橘子调之间,其实难以闻辨,冷冽精致,脆弱又如此实在”(见《命名》一篇),也同时呼应了“浮世绘”之名。香水业中,鸢尾香精的确来自于陈年干燥的根部,但是先入为主地假定“鸢尾”的香气就应该来自于根部,那么错过那些或蓝或紫、纤细花朵也是必然。

这就如以陈规惯常来看待日常事物固然安全可靠,但想一探天地宽广,除了开放心胸,好奇或别样目光也必不可少。《蜜蜂》中小孙子的提问当然是绝佳例证,不过我更愿意分享一个和《薄荷》有关的个人经历。曾经有个不太用香水朋友要我帮忙推荐一款优质精良、工作休闲皆宜的香水,基于预算我给出选择是香奈儿的清新古龙水(Les Exclusifs de Chanel Eau de Cologne)。在闻过后他有点不解,以为这是个善意的玩笑,因为这款香水对他而言实在太像洗洁精或者是固体空气清新剂了,实在难以与“高级”挂钩。我鼓励他先向销售人员索取一个小样,并在接下来的3天一直使用,同时留意生活中各种柑橘类型的香味,不论是来自真实的柑橘果实、洗洁精、空气清新剂、糖果或是酒。大约一个月之后,他告诉我,小样最后一次已经在两天前用完,他已经决定购买大瓶。在香水之外还有一个收获是,他不仅可以闭眼凭气味就判断是蜜桔还是甜橙,也能判断各种清洁用品或食物中的柑橘香味优劣如何,他觉得“鼻子好像被戴上了放大镜”,各种柑橘的清新芬芳前所未有的丰富。

这件事情的启示显而易见,实施起来也简便可行。由此延伸开,我想到曾经做过的一次香水分享沙龙,当我尝试引导兴致勃勃的参与者欣赏不同香水并分享感受时,多数人的反馈却是“鼻子不行,闻不到你说的味道”、“就是香,说不出什么具体”等等,不仅他们很挫败,也让我有点失落。后来,有一天我读到一首诗:“你要怎么形容厌烦的感觉呢?只有最老成持重的侍者会说’你要怎么形容柑橘的味道呢 / 我们只能说有些味道像柑橘’……”那一刻我意识到,限制我们欣赏的从来不是感知。这就像观看同一幅绘画或者听同一首交响乐的时候,感官几乎不会出错,但是在表达的时候,无法找到语言和感受的连接才是症结所在,多数时候这种落空是因为尝试寻求理性意义。

在后来的分享中,我鼓励参与者放弃以“像什么”的方式形容香水,而采用其他词汇:红的、冷的、松脆可口的、悦耳的、躁动的等等。结果所有人都表示解锁了新的技能。所以在《微茫》中读到“‘可口’一词便足以勾唤联想,变成一种气味”,我“心有戚戚”感慨也不足怪:果然理解香水最好的方式果然将香水创意的过程倒置,把气味变成形容词。

读《调香师日记》的另外一个感慨是艾列纳的幸运。因为爱马仕品牌给了他很大自由来创作香水。在当前成熟运作的香水产业中,绝大多数香水并非其创作者的真实写照。受制于市场趋势、消费者喜好、品牌、营销策略等等这些看不见的力量,调香师的面目和名字虽然得以保留,却是通过哈哈镜一般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这种情形不仅出现在主流的商业香水中,甚至行业先驱也难幸免(见《皮格马利翁的迷思》一篇)。

如此细微而美好的妙处在翻动书页时不胜枚举,这是我作为一个香水爱好者非常推荐这本书的首要原因。然纵令读者对香水所知甚少,也不难在阅读本书的过程找到许多击节赞叹之处。同时,译者精准优美的译文、翔实贴心的注解以及审校对书中香水专业词汇的严格把关,也令阅读的过程格外淋漓酣畅,这在近年来同样题材的书籍中已甚少见。

在被邀请写本篇读后感时,我一度“卡壳”,因感受繁多令选择愈难:过多重复书中的见地观点自是不必,对此书要做专业点评也恐力不能及,惟有记录一些自己“心有戚戚”的故事或许能激起尚未阅读的读者们半分好奇。若硬要给一点建议,那就是如果你未曾听过艾列纳之名,从本书正文后庄卉家的代跋开始对调香师的简单生平以较为理想;若和我一样对艾列纳及其作品已有涉猎,按照书籍本身的编排顺序就好。

最后,祝阅读愉快!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摸摸谢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