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 250 年,时间如何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支配性力量?

《时间观》


内容简介

通过对历法、钟表行业、工业、电影、音乐等领域的论述,《时间观》讲述了工业革命后的 250 年间,时间的演化和发展以及它如何改变人类的工作与生活。工业革命之前,时间是被动的,工业革命后,时间变成主动的,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角,甚至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今天,时间管理成为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准时成为对人默认的要求,效率成为工业竞争的主要战场,而在工业革命之前,这一切都是无法想象的。西蒙·加菲尔德认为,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我们都逐渐陷入了时间的束缚和桎梏,而我们应该走出桎梏,重新成为时间的主人。

作者简介

西蒙· 加菲尔德(Simon Garfield),英国记者和畅销书作家,已出版《书信的历史:鹅毛笔的奇幻旅行》《地图之上:追溯世界的原貌》等 17 部作品,并曾因关于艾滋病的著作《纯真的终结》(The End of Innocence)荣获毛姆奖。他也是《观察家报》《独立报》《星期日独立报》等多家报刊的职业供稿人,曾为 BBC 写过纪录片脚本。

书籍摘录

前言  时间如何成为生活的支配性力量

我们身在埃及,但不是古代的埃及。一本谈时间的书从古埃及说起的确是个不错的做法,然而,我们身处的是现代埃及,是会入选高端旅游杂志《悦游》(Condé Nast Traveller )的埃及,这里有美丽动人的海滩、游人如织的金字塔以及艳阳高照的地中海。我们坐在靠近亚历山大港的一家餐馆,可以轻易俯视海滩,而海滩的另一头有一位当地人正在钓鱼,或许他是在为晚餐捕捞佳肴!

我们过了一整年疲惫不堪的生活,此时正在度假。用完餐后,我们信步走向钓鱼者。他会说点儿英语,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战绩——虽然数量还不多,但他可是信心满满的。我们略懂钓鱼,于是建议他去不远处的礁石那边试试。那儿比他现在坐的这张老折叠椅的位置稍微远一点儿也高一点儿,在那里甩竿,他将有可能更快达到每日渔获量。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问道。

我们回答说:“钓得更快就可以钓得更多,不仅够自己吃,你还能把吃不完的拿去卖,所得的收入又能买更棒的钓鱼竿和新冰箱来装钓到的鱼。”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又问。

我们又说:“如此一来,你就能用更快的速度钓到更多的鱼,接着再卖掉鱼,要不了多久,你就有足够的钱买条船了。也就是说,你可以到更深的海域,使用拖网渔船快速捕捞更多的鱼。事实上,你就可当个成功的拖网渔船船主,而大家会开始喊你船长。”

“我要那干吗?”他说话时神气十足,却也充满困惑。

我们答道:“我们都生活在现代世界,早已习惯了不断追求和享受迅捷与便利,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改变现况、精益求精。如果你有条船,很快你的渔获量就会称霸市场,价钱高低就会由你说了算。然后,你可以买下更多船,聘用一帮人手。最后,你就可以满足自己的终极梦想:早早退休,每天在暖阳下垂钓,悠闲地打发时间。”

“就像我现在这样吗?”


按印度时间生活的英国人

我们来简单地聊一下威廉·斯特雷奇(William Strachey)的故事吧。斯特雷奇出生于 1819 年,在上学期间就立志要当公务员。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他任职于加尔各答的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在那里的经历让他坚信,印度人,尤其是加尔各答的印度人,已经找到了方法来进行最精准的计时。当时,印度最精准的时钟应该是英国生产的,不过对他来说,这并不重要。 5 年后,斯特雷奇返回英国,并决定继续按照加尔各答的时间生活:这可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举动,因为加尔各答的时间比伦敦的早 5 个半小时。

威廉·斯特雷奇是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评论家及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的叔叔,而利顿本人的传记作者迈克尔·霍尔罗伊德(Michael Holroyd)曾提到,威廉何以当仁不让地位列斯特雷奇家族“怪咖”名单之首。从斯特雷奇家族的种种奇“行”怪状来说,这本传记的爆料确实言之有物。

威廉·斯特雷奇活到 80 多岁,也就是说,他在英国按照加尔各答时间生活了 50 多年。他在下午茶时间吃早餐,在傍晚时分享受烛光午餐,还坚定地按照加尔各答时间计算火车时刻表以及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例行活动。到了 1884 年,情况变得愈加复杂了,因为加尔各答时间比印度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时间又提前了 24 分钟,而这让斯特雷奇的时间硬是比伦敦早了 5 小时 54 分钟。有时候,真的很难分清他究竟是非常非常早还是非常非常晚。

斯特雷奇的许多朋友(并不是说他有很多朋友)都逐渐了习惯他的怪癖。 1867 年,他在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买了一张机械床,彻底挑战了家人的耐性。那张床上附有一个时钟,用来叫醒床上的人。只要设定的时间一到,这张床就会将床上的人掀翻下来,而根据斯特雷奇拼拼凑凑的设定,他会被倒进浴缸。虽然这是他用心安排的,但第一次在这种情况下醒来时,他仍然火冒三丈,唯有砸烂时钟才能消除心头之恨,并确保自己不会再次被倒进浴缸里。根据霍尔罗伊德的记载,威廉·斯特雷奇余生都穿着雨鞋,在过世前不久,他还送给了侄子很多各式各样的彩色内裤。


本书探究什么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折中式生活,都介于钓鱼者的悠闲宁静和斯特雷奇的疯狂古怪之间。那么,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优哉垂钓还是分秒必争呢?或许是两种都想要吧。对于轻松自在的生活,我们艳羡不已,但没有时间长久地维持这样的生活。我们每天都想挤出更多的时间,却又害怕时间会被浪费掉。我们不眠不休地拼命工作,只盼着将来可以少干点儿活。我们提出了所谓的高质量时间的概念,以便将其与其他时间相区分。我们总是会在床头放个闹钟,实际上却恨不得把它砸个稀巴烂。

时间,曾经任人摆布,如今却紧盯着人,甚至主宰着我们的人生。如果看到如今的情况,以前的钟表匠想必一定会瞠目结舌吧。我们相信光阴如流水,不断离我们远去。科技让万事万物变得飞快,然而,正是因为知道未来世界的一切都只会变得更快,所以我们就不觉得当下有什么是变得够快的了。在互联网的永昼之下,曾经让威廉·斯特雷奇着魔的时区只会显得过时。不过,最奇怪的是,如果古老的钟表匠复生,他们一定会提醒我们,钟摆的摆动速率千古恒常,日历的模样也已经数百年不变。把我们弄得整日戚戚惶惶的,正是我们自己。时间越来越快,全是我们自己的“杰作”。

本书所讲的,是人类对时间的执着和渴望。对于时间,人们渴望衡量它,控制它,将它标价出售,拍摄它的轨迹,表现它的样貌,还想让它永垂不朽并且变得意蕴深远。

本书所思索的,是在过去的 250 年里,时间如何成为生活中挥之不去的支配性力量。在曾经的数千年里,人们仅仅靠着仰望头顶的苍穹来寻求模糊而又变化多端的指引;如今,人们则每天频繁且强迫性地从手机和电脑上获取精确的线索。

本书只有两个简单的目的:第一,诉说几个具有启发性的故事;第二,探究我们是不是都疯狂到不可救药了。

前一段时间,我下载了一个叫日程清单(Wunderlist)的应用程序,可以用来“整理并同步家庭、工作和其他林林总总的待办事项清单”“快速浏览待办事项的内容”,还可以“利用‘今日’小工具从任意应用程序切换出来,浏览到期的待办事项”。这类程序有千百款任君挑选。这类应用程序最主要的目的是帮人节省和管理时间,以及提高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各个层面的效率。截至 2016 年 1 月,这类程序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中下载量最大的类型了,其下载量远高于教育、娱乐、旅游、阅读、健康与健身、运动、音乐、照片和新闻等类型的程序的。甚至,有个应用程序的名字就叫作 Tasktopus 。

我们究竟是如何沦落到这种紧张又刺激的状态的?

为了找出答案,本书会检视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时刻。大部分时候,我们会与当代或现代的见证者同在,比如一些了不起的艺术家、运动员、发明家、作曲家、电影制片人、作家、演说家、社会科学家,当然,也少不了钟表匠。本书要谈的是时间的实际作用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境界——时间是生活的主角,甚至有时是人们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本书会检视一些实例,人们对时间的衡量和观念的转变,正是因为它们得到了大举强化、限制或翻转。本书并不想责难如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当然,有些人也建议该放慢一些。本书讲的不是理论物理学,所以你无法了解到时间究竟是真实的还是纯属想象的,也无法了解到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样的。相反,本书要探索的是工业革命这场大爆炸发生之后的世界。同样,本书也不会瞎讲科幻或者时光旅行之类的玩意儿,那些就留给物理学家和《神秘博士》(Doctor Who )去讲吧。在这里,我只想套用著名演员格劳乔·马克斯(Groucho Marx)的一句至理名言:“光阴似箭,果蝇嗜蕉。”

本书是在现代世界追踪光阴之箭,然而,这一趟主要是文化之旅,偶尔也会是哲学之旅。这一路上,有铁路和工厂的蓬勃发展,有贝多芬交响乐的蓄势待发,也有瑞士钟表业的狂热传统,时不时还会借用爱尔兰与犹太喜剧演员的真知灼见。因为时间总是习惯于自我折叠,所以,我们的时间轴自然也是循环往复的,并非线性的直来直往的。但是,不论是否以事件的先后顺序来呈现,有一件事总是不可避免的——有一则广告宣称,“没有人能真正拥有百达翡丽,你只是在为下一代保管”。我们迟早会追溯到这则广告的主创,并且会忍不住想宰了他。此外,本书也会评价时间节约大师们的智慧,检视 CD (激光唱片)何以那么长寿。

不过,我们要从足球比赛讲起,毕竟,在这种场合,时间就是王道。

题图来自:pixabay


我们还有另一个应用,会在上面更新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