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招人做游戏,但这会是一个好主意么?

在陆续推出了生鲜超市、打车等新业务后,美团点评新的尝试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

自 1 月以来,美团点评在公司官网、招聘网站拉勾网陆续发布了数十个与游戏直接相关的社会招聘,职位包括游戏主策划、美术设计师、服务端开发、测试工程师等。

对此,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通过微信朋友圈给出的回应是:“我就试试,别多想。”

美团点评在游戏领域的尝试可能包括了 2 个部分:内嵌在美团、大众点评手机应用内的网页游戏,以及单独的手游产品。

通过美团、大众点评的手机应用提供网页游戏,可能是类似于微信、支付宝、抖音都在推进的小程序类产品。

例如在“服务端开发(小游戏) ”的招牌职位描述中称,其主要职能包括“负责美团 App 手机游戏服务端的开发和维护,配合产品、运营团队和前端开发人员进行需求分析及技术方案制定和实现 ”。

这类小游戏内可能包括了广告。在“流量运营”的职能描述中,包括了对于小游戏渠道中的广告投放、积分墙等进行测试。

但也有猜测是,美团点评可能还会推出一些单独的手游产品,角色扮演游戏(RPG)是可能的方向。

有部分职位中提到了对于完整手游开发经验的需求。例如在“游戏视觉设计师”的要求中,美团点评需要该员工“有过完整的手游场景、造型、UI 等项目经验,对世界观的设计有足够经验。”

很难说现在是做游戏的好时机,去年版号暂停的影响还在继续。暂停了 8 个月的游戏版号审批于去年 12 月恢复,大批等待审批的游戏还挤压着。

与此同时,在最近两个批次的游戏版号审批结果名单中,网易、腾讯这两家最大的游戏公司仍然不在列。一个新巨头进来做游戏是不是可以有版号也不太好说。

做游戏主要还是美团点评将手中流量变现方法的最新尝试。此前美团点评的尝试还包括共享单车、打车业务等。但在 2018 年 9 月、10 月,美团点评先后宣布不再继续投资这两块业务。

将流量转化为用户在游戏中停留的时间、购买道具支付的费用,这是早期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广告外最主要的流量变现方式之一,网易、腾讯、360 都是用游戏把用户的时间变成钱的直接例子。

但原本就在做消费生意的公司往往不那么依赖游戏,比如阿里巴巴、京东。早先马云曾说游戏害人所以他不做。但也是因为阿里巴巴不需要,用户的注意力已经被它变成了广告收入——广告主是淘宝、天猫上的一个个商家。

美团和点评的应用还是更接近后者,本身已经有商家广告,还要抽商家佣金。

通常用户都是有明确目标再打开美团、大众点评。根据极光大数据的报告,用户使用美团、大众点评主要是查找餐厅、团购、优惠买单及支付,这与游戏相关性不大,交易环节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很可能用户停留时间也较短。大众点评自 2017 年 10 月开始增加短视频功能,希望增加用户停留时间。美团点评 CEO 王兴只在去年 9 月提到,过去几年,用户使用美团的时间、每年购买的次数都在增加,但没有公布具体停留时间。

可以参考的案例是 2017 年年底美团计划加大打车业务时所做的活动

当时,美团点评希望在北京、上海、杭州等 6 个城市开通打车服务。作为配套活动的一部分,美团点评鼓励用户通过大众点评、美团、美团打车的应用参与乘客、司机的报名活动。

但美团、大众点评两个每日上亿人使用的应用,都无法在一周内吸引 20 万人点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名字。更多人可能还是有了明确的消费目的才打开这两个应用。那为什么还要通过它下载游戏呢? 

题图来自:VisualHunt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