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部作品适不适合动画化?

.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重要的是制片人对作品的「爱」。

如果说这个「我们」就只是指观众,或者是动画爱好者,那么往往就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评价者喜不喜欢看。

但只要这个「我们」的知识储备稍微多点,我们又会自然而然地觉得,有些作品恐怕是永远无法动画化了,又或者,有的作品一定不能动画化,因为那会毁原作。

在进一步探讨之前,请跟我来看几个实例。

我之前在知乎想法写了一个《希望动画化的作品》,包括了《魔法少女 Pretty Bell》、《无职转生》、《渎神之主》、《奋斗吧!系统工程师》和《终焉的年代记》。

《无职转生》动画化希望最大的,然而由于原作内容多但不够紧凑(文库版相对 web 版好点),可以想象不论怎么编排都很难让原作读者满意,像《魔法骑士》那样大刀阔斧斩内容想必没有多少原作读者能接受。如果《盾之勇者成名录》《平凡职业成为世界最强》在内容编排上能有好的结果,我们才能在《无职转生》上有比较好的想象空间。当然了,《物语系列》《境界线上的地平线》这种同样被认为由于内容原因无法动画化的作品,也做出了很好的结果,还是有盼头的。

而《魔法少女 Pretty Bell 》则了另一个意义上的内容庞杂,有着幼女、恶搞、群像剧、残酷场景、性爱场景、魔法军事化、阴谋、异能战斗举荐大炮、人形兵器无用论、战争、政治冲突、价值冲突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而且还全都弄到一块了。元素的丰富程度不光超过了《幼女战记》,甚至比《境界线上的地平线》还要多。即便如此,作品中心的战斗派魔法少女的部分其实比不上同类标杆《魔法少女奈叶》,或者说因为旁边的东西实在太丰富,魔法少女的部分反而变得很单薄。有趣的场景,有;精彩的场景,有;热血沸腾的场景,有。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找出很多很棒的东西,串联这些东西的轴线老实讲并不够强。所以作为篇幅有限、内容有限的电视动画来说,可能真的不容易出彩。

《渎神之主》《终焉的年代记》《奋斗吧!系统工程师》又是另外的情况。《渎神之主》无疑是生错年代的作品,异世界穿越、黑深残、巨大机器人、懦弱男主、美少女后宫、性、大阴谋、拯救世界。都是现在流行的元素,原作 10 卷完结,内容 2 季能做完整。榊一郎的水准毋容置疑,原作的品质好于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同类作品。但这部 2004 年开始的作品实在是太老了,在网络小说的大潮下面能接触到这本作品的新读者恐怕是凤毛麟角。MF 文库 J 现在手上有一大堆等着推广的新作,投资这部 2008 年完结作品已经没有意义了。

《终焉的年代记》也是同样的理解,作为早就已经完结的作品,还是川上稔的作品,本本都像《境界线上的地平线》长得跟字典似的,电击文库的动力就更少了。

《奋斗吧!系统工程师》同样是电击文库的作品,倒是传出过动画化的流言,后面当然是不了了之了。作为轻松愉快的职场题材作品,男主角每卷通过结识新的女孩子来解决难题,可爱的立华争风吃醋,趣味性上比《 29 与 JK 》高不少。但确实也不是什么会大卖的作品,电击文库手上比这本好的作品太多了,而且《奋斗吧!系统工程师》在 2017 年还完结了,已经没有动画化的希望了。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上面说到的 5 部作品,我在评估他们动画化的可能时考虑了什么否定意见?我考虑了《无职转生》的制作难度、《魔法少女 Pretty Bell 》作为电视动画容不容易出彩、《渎神之主》《终焉的年代记》《奋斗吧!系统工程师》动画化对出版社的收益。

这些会是作品不能动画化的理由吗?当然会。但会是充分理由吗?当然不。我,或者读到这篇答案的各位,都能举出更多「可以动画化」的理由。

如果让你扮演一个去投策划书的人,写一份某部作品的动画策划,我们多多少少都能列出那样的理由。反过来,如果让你扮演审查策划书的制片人,那么我们也能想出像上面那样的反对意见。

所以,不论是什么理由,其实都仅仅是理由而已,是为目的服务的。没有绝对无法动画化的作品,也没有一定能动画化的作品。其中的核心并不是作品本身怎么样,而是希望出品这部作品的制片人怎么样。

一部动画的制片人可能离一般动画观众很远。在通常的动画制作爱好者中,作画爱好者、演出爱好者占了大部分,但出品爱好者,或者说制片爱好者几乎没有。这往往造成了思考上的盲点。但事实上制片人对于一部动画能否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一部作品是不是适合动画化,其实只看两点:制片人喜不喜欢;制片人有没有能力。

比如说,2015 年的《阿松》大火,其热门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制片人布川郁司)。在这之前,谁能想到一部昭和年代的搞笑漫画重制版能有这样的成绩呢?如果我们拿着原作,可以找到一大堆认为动画化不可能成功的理由——老土、没有帅气角色、没有萌角色。但布川郁司是怎么做的?他借助《白熊咖啡厅》时期通过男配音演员吸引女性观众的经验,让阿松兄弟全部换上《白熊咖啡厅》登场的名演员。靠《白熊咖啡厅》的成功来背书,说服投资人出钱。然后自己就在动画中为所欲为了。布川在他的《〈阿松〉的策划术 揭开大热的秘密(「おそ松さん」の企画術 ヒットの秘密を解き明かす)》中写了这些事情,并强调,最重要的,是制片人对作品的热情。

而《少女与战车的秘密(ガルパンの秘密)》中说到,Actas(《少女与战车》的制作公司,2017 年 9 月被 Bandai Visual 收购)的社长丸山俊平一开始希望做和机械相关的作品,于是找到了 Bandai Visual(《少女与战车》的出品委员会的干事公司,预定于 2018 年 4 月改组为 Bandai Namco Arts )的制片人湯川淳。湯川对这个策划很有兴趣,于是向 Bandai Visual 上层提出,但是 Actas 并不是什么有名气的公司,Bandai Visual 没有同意。于是他们找来島田フミカネ做角色原案,并陆续募集到了,靠着島田的名气(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努力)赢得了 Bandai Visual 的支持。之后陆续募集到 水島努、吉田玲子等核心制作人员,并最终把「战车道」这个点子落地,都是后话了。

最新鲜热辣的例子无过于《 pop 子和 pipi 美的日常(下简称 pop 子)》了。

本作的策划者兼制片人、任职于 King Records 的須藤孝太郎在接受《 Animate Times 》的访问时提到了出品这部作品的事情。我们都知道《 pop 子》原作是无厘头搞笑漫画,爱好者们也喜欢以「粪漫画」称之,虽然少有名气但绝对算不上火。原作内容的荒诞和不知所谓绝对是和不知所谓是和高投入高风险的电视动画搭不上边的,只要了解一下原作,不要说找理由来否定这部作品动画化了,一个正常人甚至不会有把这个原作动画化的念头。更不要说让东家 King Records 这样的唱片公司独资支持了。

須藤当然做了充足的准备来说服上层。比如现在动画业界的现状、光盘销售疲软、商业模式已经转变、销售周边才是新的出路等等。除了这些理念上的东西,想必还包括网络社区运营、线下活动造势等等具体的方案。尽管如此,这些准备都无法掩盖「粪原作」。最终 King Records 同意这个项目,并不是須藤提出了什么更有力的理由,而是須藤的热情打动了他的上司三嶋章夫( King Records 制作人,本作的执行制片人,出品过包括田村ゆかり、水樹奈々等著名配音演员的大量作品),三嶋给了須藤每个制作人一辈子只能用一次的「万能牌」。所谓的「万能牌」,纸牌游戏中能和任何牌组合的牌,即「规则外」的牌,有点「作弊」的意思,但并不是贬义,理解为「非常手段」就好。这个语境下就是指不论项目怎么不合理,但出于对須藤的信赖,三嶋以自己的名声为担保让公司同意,如果失败,須藤作为制作人的能力就会被质疑,不可能再有下一次机会了,所欲須藤访谈中提到项目失败就会辞职。

现在《 pop 子》的反响很好,得到了很多的肯定,但这无疑是因为須藤的付出和他能遇见自己的伯乐。如果现在再来问《 pop 子》是不是适合动画化,我们固然能马后炮地指出很多可能性,甚至能拿出数据来说明观众对这些东西接受程度有多高。但我相信在这之前,能想到这些可能性并且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人,必然是凤毛麟角的。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怎么评价一部作品适不适合动画化呢?可能真不需要想得太复杂。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理解「漫画式手法的影视作品」?
《龙猫》好看在哪儿?它的成功有什么非电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