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伦斯在北戴河岸开设了第一座分馆,主打“朝圣式”的体验感

10 月 13 日的周末,秦皇岛昌黎县北戴河岸边的阿那亚社区要比平常热闹许多。

阿那亚始建于2013年,由地产商马寅建设,现在已经开发到第 6 期。 2015 年,社区内的三联海边公益图书馆因为“孤独图书馆”的名号最早在网上引发大量关注,随后其一侧又建造了一座白色的海边教堂,带来不少曝光,也均曾因仅对业主、住户开放,预约难求而受争议。

这几个“网红”地标都位于沿海岸线一条塑胶跑道形成的中轴,近日,跑道末端,一座美术馆和一场展期长达半年的展览同时启幕。

美术馆名为“沙丘”。在现场可以看到,整个美术馆的主体构架都掩埋在一道横向展开的沙堆下,道路一侧只留下一个圆弧状的白色入口。沙土表面零散地栽种着一些刺槐,是施工完毕后移植过来的,试图保持和周边相似的地貌。

美术馆外景。图片来源于UCCA
美术馆外景。图片来源于UCCA

这里原本是一整片天然形成的沙丘。 2013 年,阿那亚接手开始对周边进行房地产开发,公寓、别墅、酒店建设起来,部分沙丘也为了扩展沙滩面积而被推平。

但这一小段沙丘,因为美术馆的原因被保留下来。 OPEN 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和合伙人、沙丘美术馆的主持设计师李虎称这是出于自己的一些“私心”。

3 年前,他受委托主持美术馆的建筑设计,来到阿那亚勘察场地,当时身后的楼盘还尚未建设起来,但已经进入规划。他表示之所以在沙丘地带选址,是因为希望借此将沙丘作为生态保护的自然资源原样保留下来。

如今建成的 UCCA 沙丘美术馆,内部由一个个近圆拱形的空间组合而成,纯白色的墙壁保留了原本建筑材料的肌理,不规则的造型仿佛在模拟某种生物体。展厅白天通过向上延伸出的天窗进行采光,从螺旋状的楼梯向上攀爬到屋顶,可以看到天窗像触角一样从沙土的覆盖中探出。

美术馆局部。图片来源于UCCA

美术馆局部。图片来源于OPEN

美术馆局部。图片来源于UCCA
美术馆局部及鸟瞰模型。图片来源于UCCA

较之以往的建筑项目,李虎将沙丘的建造过程称为一场更大胆的实验。由于结构的不同寻常,他们首次使用了 3D 打印来进行模型的搭建。在正式开工之前,还建造了和其中一个展厅一比一大小的样板,确保计划的可行性,目前这个模型仍保留在离美术馆几百米外的沙滩上。馆内的许多细节显出他希望将“自然”推行到极致的野心,墙壁是手工打磨的,咖啡馆的吧台桌面和地面一体浇筑,而整个美术馆的供暖则是采用了清洁的地源热泵。

沙丘的设计方案获得了德国 Iconic 设计奖“Best of Best”奖项。但美术馆的建设尚未完成,在规划中还有另一部分是位于海中的一块黑色礁石状的展厅,目前仍在等待政府审批。

在李虎的想象中,沙丘美术馆会独立地,孤零零地在海岸边,人们需要踏过一片湿地去看它。而位于海中的小展厅,只有在退潮时,访客才可以从海滩上伸出去的栈道到达,且一次仅展示一个作品。

李虎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 UCCA )的馆长田霏宇都将其描述为一种“朝圣式”的艺术体验。

这让人不由将其和不远处的白色教堂联系起来,二者给游客留下的第一直观印象都是“设计感”。但他们强调,不希望美术馆成为一个仅限于“网红”的存在。在开幕式上,马寅提出了“诗意的建筑”这个概念,认为这意味着其精神性要远高于功能性。

“精神性”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命题,也为审美和对艺术的理解设立了一道门槛。同样以建筑闻名,北京五环外的红砖美术馆就陷入被当成拍照热门景点的窘境。

事实上,“朝圣”带来最直接的一个体验就是距离上真的挺远的。比起 UCCA 位于北京 798 艺术园区的主馆,这个新的分馆所在的阿那亚社区,距北京市区约 300 公里车程,高铁出行前后相加单程约 3 小时。这意味着游客必须提前规划出一段完整的时间,反复到访的难度也相应变大。

UCCA 是一家公益性质的独立艺术机构,由比利时藏家盖伊和米莉恩·尤伦斯夫妇2007年创办,今年年初和阿那亚达成合作,作为沙丘美术馆的运营团队主理馆内的展览项目和艺术决策。

UCCA 接触到沙丘美术馆的项目时,场馆已经基本落成,那时马寅和李虎意识到,“需要给美术馆填充点实质的内容”。

时值 UCCA 易主不久。创始人尤伦斯在 2016 年底就表达了想要将机构售出的意愿,但直到 16 个月后才真正达成。

重组后的 UCCA 以集团的形式运营,旗下包括两个独立运作的实体:注册为非营利机构的 UCCA 基金会,美术馆在基金会支持下策划展览、开展研究、呈现公共项目并承担更广泛的社区服务职责;UCCA 企业则基于艺术,在儿童艺术教育和零售业领域开展一系列商业尝试。

新馆是基金会旗下的一部分,阿那亚在引进 UCCA 团队的同时,也正式加入其赞助理事委员会,作为主要赞助集团为美术馆的运营提供资金支持。

UCCA 转型后的动作都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其宣布十几年来第一次开设分馆的决定,似乎与其此前让艺术体验惠及更多人的定位有所不同。

谈及对于新馆的愿景,馆长田霏宇心中的参照物是日本濑户内海上的直岛,以及上面出现的小型美术馆和各种艺术装置,比如草间弥生著名的南瓜;李虎则举出美国纽约北部小镇 Beacon的Dia:Beacon 美术馆为例。

图片来源于Wiki Commons

这些都是远离人群高密度聚居地的艺术机构案例。“观众看的不再只是作品本身,还有在特殊建筑空间中的表现。”田霏宇认为这部分归功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盛行,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在中国鲜有的观展模式。

然而,相较于这些先例,阿那亚似乎有些太热闹了。

沙丘美术馆并不是独自伫立在海边,它是一个更大的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Aranya)的一部分。

在其位于的沿海轴线上,已经有了三联的网红“孤独”图书馆,海边礼堂这些观光式的建筑。在此之前,到访者会先穿过阿那亚的居民社区,里面也排布了商超便利、步行街、酒店等配套设施,目不暇接。整个社区的地图,看起来仿佛一个小型的游乐园。

三联公益图书馆。图片来源于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
阿那亚社区。图片来源于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
美术馆后的施工工地。图片来源于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

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将一些能够把人留住的景点聚集到一起,似乎比仅仅一个美术馆而来的更加有吸引力。在这点上,田霏宇对 Artspy 表示,阿那亚和国外的一些几十年才逐渐聚落的滨海小镇有着关键的区别,“在中国,滨海城的形态不同于自然成形的有机社区;在这里,它们往往依据预先规划出的地产模式发展。”

除了 UCCA ,阿那亚还先后引入了单向空间书店和 DDC 音乐厂牌等北京文艺活动的标杆性品牌,第二个艺术空间和戏剧中心目前也正在建设当中。据阿那亚的开发商马寅,未来阿那亚将预计每年排演戏剧 50 到 70 场。

拥有一个美术馆显然对社区本身的住户是一件好事,但作为一个公益性质的机构,美术馆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如何体现,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开幕式上,马寅提出,不希望沙丘美术馆成为一种“私人会所”式的存在,而能是完全公共的、面向大众的地方。 但在一个封闭式的居民社区做展览,势必会削弱其本身的公共价值。

“这是我们入驻阿那亚前一个很大的顾虑。”田霏宇告诉Artspy。“但是,只要是 UCCA 会员,或是出示展览门票,观众就可以进入社区,来到美术馆参观。”

同时,他也认为分馆的定位和主馆有所不同。因为距离的缘故,这里的展览展期会更长,目前 UCCA 计划一年在沙丘举办两场展览。当主馆打算在接下来发展更多学术和公益性质的讲座论坛时,沙丘美术馆则会更侧重于艺术欣赏。

“较之一个公共娱乐文化设施,这座美术馆其实更像是一个目的地式的、超出日常生活范围的艺术体验。”田霏宇表示。

目前正在进行的首展主题是“后自然”,囊括了李山、梁绍基、刘雨佳在内的九位出生于 1942 至 1988 年间的中国艺术家创作。主题是在日益紧迫的环境危机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品主要以影像、装置和雕塑等形式呈现。

“后自然”系列展将一直延续到明年 4 月,目前 UCCA 尚未对之后的展览做出计划。

“后自然”展。图片来源于UCCA

“后自然”展。图片来源于UCCA
“后自然”展。图片来源于UCCA
“后自然”展。图片来源于UCCA
“后自然”展。图片来源于UCCA
“后自然”展。图片来源于UCCA

题图来源于OPEN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