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科技接受度受什么影响呢?

老年人用微信到底图了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老年人到底跟年轻人相比有哪些不同?研究表明具备一定的老年学知识有助于增进代际理解和沟通。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个体的行为总是有其产生的原因的,抛开原因来谈现象都是耍流氓!

So, 人年纪大了会有什么变化呢?

首先当然是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了容貌,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等;其次就是很多的心理变化。这里我想重点讲讲几个重要的心理变化。

  1. 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ies)

什么是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基本认知能力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尤其是45岁以后。

  1. 情绪

但另一方面,其他研究者则发现,老年人的积极情绪比年轻人更多,他们生活中的感受到的幸福感更高。

到这里大家是不是看出点啥不对劲儿了?为什么能力下降他们的幸福感越高啊?难道不应该是幸福感随着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的降低而降低吗?尤其是越来越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其实大家把人这个动物想简单了,人不是机器,马克思爷爷就说过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so do older adults! 发展心理学中,把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不降反升的现象称为老化悖论(paradox of aging),并对其加以解释——老年积极效应(positivity effect)。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确实容易受到身体机能、认知能力下降的影响,从而产生消极情绪。但是他们会自己主动加以调节,来使自己的积极情绪增加,例如,关注让他们感到开心的刺激,而回避那些那他们不开心的刺激,从而使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在比较好的水平上。

2. 社会关系

对于社会关系,或者简单来说朋友的数量,大家很容易想到的一个结论应当是老年人的朋友更少。确实如此,一般来说老年人的朋友数量大约是年轻人朋友数量的一半。但是再次回到老化悖论上,朋友少了为什么老年人还是一样很开心呢?研究者发现其实老年人朋友数目虽少,但是少而精,他们保留的都是核心朋友(也被称为emotionally close social partners),减少的是普通朋友(peripheral partners),而核心朋友才是提供稳定幸福感的源泉。

当我们大概了解了老年人的种种变化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结合这些变化所带来的需求进行微信使用的心理学分析了。

————————老年人需求什么?——————–

其实简单来说大概3点

  1. 健康的需求——因为身体及认知机能的下降,他们更加需要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
  2. 人际、亲密情感的需求——因为亲密情感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积极情绪。
  3. 被需求的需求——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不中用的,提高了自尊(self-esteem),进而提高积极情绪

当你明白了这三点需求后,你可能就不难理解老年人为什么使用微信(社交媒体)以及如何使用微信(社交媒体)了。听我一一道来:

  1. 微信养身党

大家比较一下上面两幅图,第一幅是咱们国家公布的老年膳食标准,第二幅是微信朋友圈中常流传的养身信息。但明显老年人愿意相信第二个,为啥?因为简单粗暴啊!

年轻人有精力去分析什么叫谷物类,什么是畜肉类,以及分别多少克,多了少了都不好。老年人没有这个认知资源了呀!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因此微信养神党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如下标题《白醋让你年轻10岁,你知道吗》、《生姜堪比还魂药,可惜99%的人只当作料》、《两头大蒜让你活一百岁》、《一杯白开水治好这些病》等等。老年人一下就接受了,好的,我就这么办吧,比每天蔬菜400-500克明白多了!

2. 微信鸡汤党

根据百度词条,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看到没有,重点在于正能量,谁最看重?当然是老年人啊,他们其实对内容的分析是完全不深入的,他们看中的就是“它能传播正能量啊”、“看了它我心情好啊”!

除此之外,老年人他们不光愿意看鸡汤文,还愿意转发鸡汤的另一个愿意在于他们的“a sense of being needed”,也就是说他们要展现给其他人看,我能继续为社会做贡献——by传播正能量。心理学家Erikson就曾经提出了人一生中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以及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其中中年到老年期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承(generativity),所谓传承就是将自己的东西传递下去,具体来说我们有几种不同类型的传承。

    • Biological and parental
    • Technical
    • Cultural
    • Agentic
    • Communal

通过完成传承(而不仅仅是帮忙带孩子)老年人实现了自己被需求的需求。而传播心灵鸡汤恰恰就是cultural generativity和Communal generativity的代表,在没有心灵鸡汤之前,大家想想老年人如何实现传承?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自己的爷爷奶奶讲小时候的故事吧,每个故事大概都会告诉你一个生活的道理,这不就是线下版的“心灵鸡汤”吗?

其实说到底,每个年龄层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不必对其他人的生活方式评头论足,只要自己获得开心就好。在评价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之前,大家可能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了解他们多少,他们的需求我到底给了他们多少满足?如果每天都能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开开心心待在一起,谁还会没事捧着手机刷个不停呢?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张昕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5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老的感觉是怎样?
《桃姐》这部电影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