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与中国登山

一群学生,能干出多大事儿?

30年前,一拨成长于北京大学的少年,小心翼翼裹挟着对户外的真心,走进了人迹稀少的荒蛮之地,登上了全世界不足1%人能企及的巅峰。

30年后,他们用始终如一的坚持写下了中国民间登山历史里不可或缺的五个字——

北大山鹰社,前身北京大学登山协会。(文中未标注图片来源北大山鹰社公众号)

说到这,或许这个高校社团还没有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什么概念,不如看看下面的信息:

  • 数十次刷新大学生以及民间登山的记录,包括1995年登顶卓奥友(这是中国民间登山团体首次登顶8000米级山峰,也几乎代表了90年代末中国民间登山事业的最高水平);
  • 直接促使国家登协出台《国内登山管理办法》;
  • 推动国内高校陆续建立登山社团……

图/李进学

此外,还有一批从北大山鹰社走出的中坚力量——

  • 曹峻:华大运动CEO,曾任深圳登山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登山协会委员;
  • 孙斌:创办巅峰户外活动学校和巅峰探游;
  • 赵雷:任职中国登山协会;
  • 方翔:任职中国登山协会;
  • 李兰:自由攀登者;
  • 曾山(Jon Otto):现任成都领攀登山学校校长、从事登山培训事业;
  • 李赞:登山教练、自由攀登者。

……

以上光辉,说来荣耀,却极不易。即便山鹰社被冠上北大盛名,一切的开始也同样万分艰难。

告别80年代

山鹰社的诞生很偶然,偶然到近乎有些戏谑。

那是1989年4月1号,受北大地理系崔之久教授撰写的一份南极报告所启发,一群“爱山的傻孩子”想也没想,竟在愚人节聚在了一起,创办了北大登山协会。

一年后,协会更名北大山鹰社。这一改,不是如成立时的随性,而是看清了未来将要走的路:

存鹰之心于高远;
取鹰之志而凌云;
习鹰之性以涉险;
容鹰之神在山巅。

那时的山鹰,直到现在曾山(Jon Otto,1990年进入北大,加入山鹰社且持续在中国攀登至今)提起,依旧怀念不已:

那是一个充满热情、作风粗放的草根组织。
技巧和知识的欠缺,他们会用创造力来补足。如果缺乏设备,他们就因陋就简(信息来源:《高处有世界》)。

然而,铮铮学子们的满腔热血,被以“安全第一”的现实扯住了双腿。

1991年新疆慕士塔格峰队员,右一为曾山。

由攀岩“曲线救国”——对于90年代初的大学生而言,没钱没经验没装备,攀登雪山,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先获得学校和国家登山协会的批准及支持。

这难不倒年轻热情的山鹰们,他们决定——由攀岩“曲线救国”:

······李欣(首任山鹰社社长)也更加深沉了,他梦想着要登一次雪山,这需要校方的支持,而要获得校方的支持,必须先做出点成绩来,这个成绩只能来自攀岩(信息来源:《高处有世界》)。

取得成绩,是获得校方认可和支持的最佳办法,而攀岩是当时户外运动中唯一举办全国性比赛的项目。

怀柔国家登山基地雕塑像。图/李鹏

当年,怀柔的国家登山基地和西山的岩壁可以提供攀岩训练的场地,登山基地的运动健将和北京的岩友给了他们很多支持与指导。

1989年,谢劲松和谢如祥(大谢、二谢)在河南焦作的第三届全国攀岩邀请赛上获得男子双人结组第二名;1990年,何丹华获全国攀岩赛女单第六名。

有了攀岩比赛成绩做背书,通往雪山的大门终于被推动了。

玉珠峰:第一次雪山翱翔——1990年,本着崔之久老师“要有高度,要没难度”的意见,山鹰社选择了东昆仑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作为第一座雪山。

经历了四处拉赞助、反复向北大和登协申请的漫长过程后,一支以北大学生为主体的11人登山队,带着各方赞助的五花八门的装备,奔向了茫茫雪原上的昆仑,并最终成功登顶,成首登昆仑山脉东段之巅的民间团体。

玉珠峰,又称可可赛极门峰,山鹰社1990年的南坡西南山脊路线如今已成为玉珠峰热门的商业攀登路线。图/www.photofans.cn

从燕园到八千米之巅

从玉珠,从昆仑,山鹰社告别八十年代,开始了它真正的翱翔,以每年一座的速度开始了雪山攀登。

山鹰社初期(90年代)攀登记录

————————————————

  • 1991年、1993年,慕士塔格传统路线(7546米)
  • 1992年,念青唐古拉山脉中央峰传统路线(7117米)
  • 1994年,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北坡路线(6621米)
  • 1995年,宁金抗沙峰卡惹拉冰川路线(7206米)
  • 1996年,阿尼玛卿山玛卿岗日峰南坡路线(6282米)
  • 1997年,玉珠峰北坡2号冰川和3号冰川(6178米)

……

一次次攀登,刷新着山鹰社创造的大学生以及民间登山的记录。

1994年7-8月“长江源” 青海各拉丹冬峰攀登。

从稚嫩走向成熟——90年代的国内登山界,“国家登山”形式仍是主流,民间登山运动发展尚处萌芽。面对无边未知,山鹰社基本只能靠自行摸索,或是和同时期其他兄弟社团共同奋战。

一如山鹰社早期成员曹峻先生所说:

那时还没有商业攀登机构出现,所有的登山活动都需要登山队自己计划和组织,攀登路线的选择、物资的运输、营地的建设都要自主完成。(信息来源:《高处有世界》)

攀登阿尼玛卿

在付出无数努力和心血之后,山鹰社组织架构、活动形式日渐丰满:

  • 理事会决策和会长领导的部长会运营的架构制度;
  • 完整、成熟的社团内部成长体系;
  • 每年暑期的登山以及科考活动模式;
  • 一系列成熟的与校方、登协、企业赞助沟通的经验方法……

一群卖方便面的孩子——山鹰社日益完善,但缺钱,却是一以贯之的困扰;拉赞助,每年都是一桩头大的难事。曾山回忆到:

我们不断被人从办公室赶出来,一位CEO甚至因为我们不够体面的乞求行为给我们上了一课。(信息来源:《高处有世界》)

1997年7月-8月青海玉珠峰(6178米)北坡2号冰川和3号冰川。

所幸大家脸皮够厚,运气也够好。1990年一家台资企业赞助了7500元现金和10双休闲鞋;1991年可口可乐公司赞助了4000美金。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拍案叫绝的赞助则是在筹备慕士塔格攀登时:那是1993年,北大校园里突然来了一辆大卡车,卸下7万包方便面——营多方便面为此行提供的赞助。

从此,燕园里便多了一群卖方便面的孩子:

一群人只好卖了很久的方便面,暑假还没到,人人都已经吃腻了方便面。(信息来源:《高处有世界》)

攀登团结峰。

站在8000米之巅——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给了山鹰社新的发展机遇,在各方的关注与支持下,刚刚9岁的山鹰社,选择用颇有北大风格的方式为母校献礼:攀登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

1998年5月,依靠不到20名在校学生和毕业老社员自己修路、运输、建营,山鹰社最终成功以无氧方式登顶卓奥友峰。这次攀登中,除了一名在大本营指导的技术顾问外,没有一名高山向导随队一起攀登。

这是中国民间登山团体第一次登顶8000米级山峰,也几乎代表了90年代末中国民间登山事业的最高水平。

2017年的珠峰尝试

20年后的2018年,时值北大120周年校庆,山鹰再一次献上山鹰风格的献礼——由山鹰社员和知名校友组成的联合队登顶了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

山鹰,再一次翱翔在了8000米的群山之巅。

在伤痛中,继续前行

不必赞许,不必惋惜,也不责难;但求了解而已。——斯宾诺莎

高山之巅,有荣耀,也有伤痛。谈到山鹰社,人们总不免提及1999年和2002年的两次山难:

  • 1999年,山鹰社雪宝顶女子登山队一名队员在攀登过程中不幸滑坠身亡;
  • 2002年,希夏邦马西峰,A组五名队员因雪崩遇难。
2002年,登山队在校门前合影。图片来源:巅峰记忆

这是山鹰社登山历史上绕不过去,也绝对不容忘记的坎。山难不仅改变了部分人的人生轨迹,更影响了中国民间登山的发展。

飞翔的代价——相较于1999年的雪宝顶山难,2002年的希夏邦马西峰山难则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发了大家对于大学生登山的激烈讨论。

山难的发生,不是没有原因。一如当年的社长、登山队队长刘炎林在书中反思:

虽然有1999年的山难,然而1998年的卓奥友攀登带来的自豪自信依然在回荡,2001年穷母岗日的成功更是令我们振奋。(信息来源:《高处有世界》)

1998年,山鹰社卓奥友登顶

在这样“略带盲目”的乐观下,山鹰社选择了一座完全超出自己当时能力范围的山峰。

直面着无垠的山岳雪原,山鹰社一直走在民间登山的最前方,他们少有同行者,缺少足够的经验和参考;而学生队伍时间、资金的限制,以及不合时宜的过分自信,让他们没有对山峰抱有足够的重视:

没有采纳西藏登山协会“租卫星电话、请向导、更换攀登季节”的建议,选择了不合适的攀登季节以及路线……

图/李进学

这一切因素,促成了最终的山难。

山崩地裂,山鹰折翅。

意外抉择——处在风暴中心的山鹰社,奇迹般没有被解散。相反,北大校方以惊人的决断和魄力,保护了山鹰社的传承和发展。

山鹰社展开了旷日持久而细致入微的讨论、总结,刘炎林回忆:

各种各样的总结会一直从当年8月份开到了第二年三四月份,山鹰社历年的许多老队员都赶回来参加。(信息来源:《回望北大山鹰社02年山难》刊于《南方都市报》)

这一系列讨论会的成果凝成了2004年出版的《山鹰社登山手册》。

在做好善后工作的同时,山鹰社与校方、登协共同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把控机制——登山答辩会。这一之后广泛被各个高校登山社团采用的方式。

另一方面,2003年重回玉珠的攀登,则明确了山鹰社的登山模式:登山训练。

山鹰社是一个以登山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学生社团。选择登山,但是不挑战高难度的山峰,而是提供一个培养对攀登的兴趣以及攀登的基本技术的空间。

学生社团,意味着我们有所能有所不能,选择目标的时候要切合我们的能力。(信息来源:刘炎林《2002-2003:山鹰琐忆》刊于北大未名BBS)

登山训练

那年夏天以后——2002年的夏天,改变了部分人的人生轨迹。譬如,经历了1999和2002两次山难的李兰在那之后成为了一名自由攀登者和登山教练,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不再让更多悲剧上演。

这次山难也改变了国内登山的发展历程。2002年7月,国家登协出台《国内登山管理办法》,规定:

  • 组成登山团队须配备相应的登山教练或高山向导。
  • 登山教练或高山向导须持有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资格证书。
  • 1名登山教练或高山向导最多可带领4名队员。
图/白福利

随后,面对更广大登山爱好者人群的商业登山逐渐兴起。

山鹰社,也由此跨入了新的时代。

因为山鹰

30年积淀,山鹰社践行着诞生的初衷,也成为了高校登山社团的引领者。

据统计,山鹰社后全国诸多高校也纷纷效仿创立了登山社团,如清华大学学生山野协会(简称清华山野)、中国农业大学峰云社、中国人民大学自游人协会以及北京地大大地社等等。

清华大学山野协会。图片来源:清华山野

以现在的眼光回望快30年前的那段时光,山鹰社早期发展中充满了无数偶然,却始终不断奋进,在户外领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明年4月1日,山鹰社将迎来自己的30周年社庆。一群散落天涯的“山鹰”,用属于每个人的青葱记忆,书写了一部雪线之上的信仰——《高处有世界》

期待山鹰社这群年轻人,以及更多的高校登山社团或其他户外组织的年轻人,能够在之后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和奇迹。

另户外探险读者特殊福利,添加户外探险官方管家微信:小犀牛(xiaoxiniu2002),前100名读者可6折订购《高处有世界》,售完截止。

扩展阅读:

户外探险杂志:五名学生长眠雪山,这场山难曾举国关注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户外探险杂志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