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座位为什么不设计成地铁那样的?

(5-8下午更新中距离线路的定义)

泻药

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地铁列车也是所谓火车的一种,甚至是动车组。因此题主所说的所谓“地铁”和“火车”,我倾向于理解为同一件事物。

这么一来就应该科普一下客运铁路列车的分类和设计上的区别。现代的客运铁路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对于长、中、短距离的运输需求,列车的设计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区别。地铁列车和题主所说的“火车”,分别是客运铁路应用于短距离和长距离的两个不同形态。

短距离

短距离铁路通常服务于城市内部的交通,在中国通常被称作地铁、轻轨或者快轨。线路通常距离短,停站多,乘客的乘坐时间普遍很短,客流量也是巨大的。为了提升线路的效率,单纯的提高运行速度是没有什么用的。因此只能在压缩停站时间上下功夫。既然要压缩停站时间,就必须提高车厢内乘客的流动能力。横排座位会限制车内乘客的移动空间,导致乘降时间不得不加长,因此才采用竖排座位,这么做是要牺牲座位数量和乘坐舒适性的,然而因为乘客乘坐时间短,对这些要求不会太高。与此同时,短距离通勤列车的车门数量很多,也是同一个道理,为了加快乘降速度。除此之外,竖排座提供大量的站立空间,使得列车载客量更大。代表性的列车有很多,比如著名的JR山手线 E231-500型动车组。

或者把你们熟悉的胖头鱼也放上来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压缩时间,短距离列车往往在加速度上下功夫,而不是速度,因此地铁车启动往往很猛。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铁列车都采用动车组模式。

中距离

中距离铁路通常连接大城市中心和市郊,或者郊外的乡镇之间。近两年中国有个名词叫“市域铁路”,大概符合这个意思。代表性的是日本首都圈的JR近郊系统和德国的S-Bahn系统,在中国这个形态的铁路基本上残疾。在日本,近郊线通常在70-150km,相当于上海和苏州甚至南京之间的距离。这种线路带有通勤性质,但是相比短距离线路,中距离的乘坐时间更长,车站距离更大,因此乘客对舒适性的要求会略微提升一些。

近郊列车通常和地铁列车外观没有多大区别,车门数量依然很多,有利于快速乘降,但是车内会部分或者全部采用横向座,略微提升旅行的舒适性。列车的运行速度普遍在120-160kph,同时对加速度有较高要求,因此大部分都使用动车组模式。代表性的是JR西日本的223系动车组,和德铁422系动车组。在中国,上海16号线的AC19型动车组也是典型的近郊列车(然而16号线还是短了)。

隔壁回答提到了JR东日本的东海道线(东京-热海)的近郊列车,它的车内很神奇,既不全是横排座也不全是竖排座,而是横竖混合的座位。

长距离

长距离的铁路运输是旅行时间超过2小时上不封顶,来往较远的城市之间的。不用多说,它尤其看重舒适性。仅剩的一到两对窄车门移到车厢的两端,以增加车内的座位或床位。列车可以完全不考虑站立乘客,过道也比较狭窄,与此同时,牺牲的是乘降的时间。因此中国的高速列车经停大车站的时候必须拿出至少5分钟甚至10-20分钟。对于普速列车,甚至经常因为乘客没有来得及上完车造成列车晚点,但是对于几个甚至十几二十几个小时的旅行,乘降效率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因此长途列车没有必要做成竖排座位了。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各公司的特急列车、中国铁路的(刷)绿皮车,以及大家熟悉的高速列车。

以上所有都是客运火车,是针对不同运输需求发展出的不同变种。中国的中距离系统严格上是缺失的,这也一定程度的造成了长距离铁路和短距离铁路的割裂,甚至在很多人眼里这两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地铁”和“火车”的区别。

(图片均来自Wikimedia)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Inspire Ling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8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