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觉得哪些知识不知道是非艺术生的遗憾?

艺术没有改变世界的样子,但会改变世界在你眼中的样子。

打个比方吧,这个精神污染的人脸,它并没有画出脸型,但你盯久了会发现大脑自动补出了他的脸部轮廓线。

这是“闭合”效应

是通过在零散的信息间建立联系来得到有意义的信息的心理(往往是下意识的)过程。

人的大脑会基于已有的记忆来识别未知物体。例如你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一直停下来考察你遇到的每个小细节,而是通过记忆就知道周围环境的情况。只有在遇到未知或者非同寻常的事物时才会慢下来仔细探查,此时大脑会从下意识转换到有意识的处理模式,直至完成了辨识并且将新的数据存档以备未来参考。

大脑具有根据最低限度的线索(和记忆)得出结论的本能。你只需要闻到烤面包的香味就能知道那是面包店。当你看到一个物体的一部分时,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补全整个物体。大脑会努力为一切找到意义。

再找找这个图形,它里面闭合了一个五角星

我们人类在完成“闭合”都会感觉到create的快乐。想想所有的游戏、悬疑小说、世界谜题、拼图等,其实都是通过让人寻找隐藏的“闭合”来愉悦身心的。难度越大,完成“闭合”时获得的成就感就越大。

像我比较喜欢画的水彩就非常适合这种闭合效应,因为水彩颜色很柔很淡,虚化背景突出主体什么的不要太好用了。

如果你在画画的时候,有效的利用了“闭合”效应去迎合赏画人的想象,让他从最少的线索看到最大的意境,让他得到成就感,那他就会觉得你是个很棒的艺术家。

生活中所谓的“酒倒三分满,话别说太满”,也是如此。

我已经习惯了说话点到即止,保留神秘感,可塑性,对未知的好奇心,这样我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有无限吸引力的。

——

另一个技法是“负形绘画”。

和传统认为的绘画技法不同,它是“反着来”的。

比如这个很经典的阴阳花瓶,当你注视杯子的时候,这就是图形,黑色的部分就成了背景;但当你注视2个头影时,那也成为了图形,而白色的部分就成了背景.

中国古代的太极图也是一种正负形。

形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小时候应该都做过这种益智看图游戏吧?

很多时候我画画会找不准形和比例,这个时候我就会反着以背景为参照物来找形态,虽然眼睛都是盯着同一个地方,但角度却是不同的。

后来这种换位观察影响到了我的思维方式,在与人交谈和下某种决心时,我总会从主观与客观来交替,换位思考。并且思维很发散,看到的全局更明朗。

——

再说一个吧,“生理补色”

色彩大师莫奈就运用这种机制用的炉火纯青。

来,你看看这幅画,以第一印象告诉我投影是什么颜色的?

黑色?灰色?

其实是蓝色的。

再看看这幅——

影子是什么颜色?

黑色?灰色?

其实是蓝色褐色紫色绿色啦!

当然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的影子没有这么多颜色的,说起影子我们都说是黑色或者灰色。但为什么看这些画里五颜六色的影子我们没感觉有什么违和感?

简单说一下,这就是“生理补色”带来的。

箭头所对应的就是相应颜色的补色。

这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刺激后的疲劳程度或是错觉有关。当人注视色彩的时候,视觉范围内的各种颜色的色光便刺激视网膜上的锥状感光细胞,而产生所看到的色彩;但是视网膜上的锥状感光细胞一直受到同一色光刺激后,便会有刺激疲劳现象产生,形成补色。

说白了也就是大脑为了爱护你的眼睛不要老被同一种颜色刺激,会自动给你视网膜上加一个补色滤镜来保护你的眼睛。

当我注视一朵红花时,我会感觉红花的边缘外有一圈绿光。当我观察一杯橙汁时,会发现在这个杯子的投影及边缘背景上有蓝紫色的色彩。当然,这些可能没多少人注意过。

有一个办法让你直观点了解

打开你的手机设置——护眼模式开启,你会感觉屏幕变黄了,但是过一阵子就感觉又是白色了。这个时候你再关上护眼模式,你又会感觉屏幕变蓝了。

因为蓝和黄是互补色,所以大脑就给你启动了生理补色机制。

如果你画画,对色彩捕捉就异常敏感,你会看见这个世界有非常多的色彩。而不是“这花真特么红”“这天真特么蓝”“这水真特么清”。……

——

我也并不是专业的艺术生,不过的确看够了单调简单的世界,再去别的方位看到。这些只是其中很少的体验而已。

艺术带来的远不是色彩和图像上的感官刺激,而是有思维方式,观察视角,甚至处事态度的影响,而且还让人更有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安全感。

我个人的水彩工具都是在厨房和五金店还有饭馆找到的。

厨房找盐,撒在水彩画上制造下雪肌理

五金店找猪毛笔,吸水耐操笔触大,裱纸贼好用

饭馆顺几双一次性筷子,削尖了蘸颜料画枯树枝连贯又生动

偶尔出去写生,没水就蘸酸梅汤画,自带红晕滤镜水彩纸不够用了,咖啡厅借张A4纸照样画。(但是绘画体验极差是真的)

正如米歇尔-图尼埃所说——

“我的眼睛是光,色的尸体”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柴桑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13 个回答,查看全部。